「我們不是笨蛋!」文山國中特教師生打字溝通,解鎖特殊生豐富小宇宙

「我被一條名為自閉症的線所牽引,不知會飛往何處。」細膩情感與文筆,讓人難以想像,這是由領有中度自閉症手冊、外表有明顯障礙的小文(化名)「打字」出來的內容。「打字溝通法」讓這群口語表達能力不足的特殊生,有了與世界溝通的機會。

新北市文山國中教室中,一位學生正在鍵盤上打字,這個再平常不過的畫面,仔細一看卻有許多不尋常之處:鍵盤並未連接電腦或任何螢幕、學生打字的手腕被老師的手握著,以及學生的手指到哪個注音,老師跟著唸出拼音,漸漸拼讀出完整的句子,老師彷彿是學生的「人肉翻譯機」,透過鍵盤上的注音符號,將學生想說的話協助說出來。原來,這是文山國中特教組推行的「打字溝通法」,讓口語表達能力不足的孩子,多一個對外溝通的方式。

打字的學生是今年國二、領有中度自閉症手冊的小文(化名),在老師帶她接受採訪時,嘴裡不斷重複說著「要喝牛奶了」、「要喝牛奶了」,手上拿著一支麥克筆,不停在日曆紙上塗鴉。這些讓常人感到費解的言語、行為,其實反映了小文面對陌生人時的焦慮。在老師安撫和協助下,她慢慢在鍵盤上指出「ㄉㄚˋㄐㄧㄚ ㄏㄠˇ(大家好)」,向初次見面的記者打招呼。

如果只看外表,對人沒什麼反應,手不能寫,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心中想法的小文,似乎障礙重重。但她「打」出來的文字,卻讓人內心震動:「好久以來,我都在一個不屬於我的地方生活,生活中充滿了苦,身體被囚禁的苦,心靈不能被了解,讓我的生命都是苦澀的,但現在開始有所不同,現在開始我活得和別人不一樣。」這篇《成長的滋味》是小文國一下學期的段考作文,在和一般生相同的考試時間內,她先打字、老師再代騰到稿紙上,描寫自己從特教班轉到普通班的心境轉換,令人驚艷。

小文不是文山國中第一個用鍵盤「說」出豐富內心世界的自閉兒。已畢業的阿哲(化名)也是典型的自閉症孩子,口語能力非常有限,會不斷鸚鵡式仿說,你說什麼他就重複你的句尾,焦慮起來還會發出「不要」的尖叫聲。但是,他透過鍵盤,傳達出內心澎湃的想法:「我是誰,誰是我?平常我是自閉症學生,沒目的,拚什麼,克服焦慮九十分力氣用盡,難過只能尋空抗壓。屏棄自閉我是才華洋溢作家,我有動靜敏銳的超音感,任何時間細細聲音都影響我、困擾我,木已成舟無法改變,靠自信意志力救自己。」透過打字溝通,世人終於有機會越過重重障礙的外在,看見他細膩的內心。

不只是打字方法,更是師生的關係與信任

能解鎖這群特殊孩子的內心世界,來自一群老師鍥而不捨的努力。5年前,文山國中特教組得知學區內2位能打字溝通的特殊生即將升上來,這些孩子的特徵是,口語能力低落,不太能夠說出有意義的句子,但是在專業心理師輔導協助下,卻能透過輔助工具例如鍵盤,和心理師溝通。當時,文山國中校內沒有懂得「打字溝通法」的老師,但老師不想放棄孩子溝通的機會,於是開始摸索學習,「希望帶著他們繼續往前走,」文山國中特教組長陳宥安說。

打字溝通法的原則看似簡單,只需要一個印有注音符號的電腦鍵盤,由學生指認出符號拼出字來。不過,口語能力低落的孩子要學會「打字」,要比一般人打字更困難,不是丟給他們一個鍵盤就能立刻打字輸出有意義的話。在過程中,需要一位協助者從旁視打字者的手部肌肉狀況給予支撐,當協助者提起打字者的手時,也有提示他們「開啟溝通」、協助專注的作用,協助者需在打字者指認出鍵盤上的注音符號時,同步出聲確認、將注音串成句子。

學界、醫界有關低口語能力自閉症能運用打字溝通的原理有許多討論。根據宇寧身心診所官網上的文字說明,部分自閉症兒童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智能,但受限於語言表達功能的缺損,而無法以口語表達,此類特殊兒若改採其他形式例如文字溝通,常有令人驚喜的表現。運用口腔發音需要嘴唇、口腔、舌頭、肺部等運用一連串的器官動作,讓自閉兒難以理解、運用,加上許多自閉患者的視覺學習屬於「照相式」處理,對於符號特別敏感、記憶度高,看得見的鍵盤和符號對他們來說具有提示效果,比起口說,打字溝通更能幫助他們表達腦中想法。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建立打字溝通模式的過程,需要的不只是技巧,更需要協助者和打字者之間足夠的關係與信任,以及許多耐心和信心。文山國中的老師們,一開始也走得跌跌撞撞。

例如,文山國中第一年的2位原本會以打字法和心理師溝通的學生,直到國中畢業,校內老師仍未與他們磨合出順暢的打字模式,只能進行封閉式問答,與學生在校外跟心理師互動的開放式內容,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就像一般人無法在第一次見面就說內心話,對他們而言更困難。他們不會表達『我就是要樣子弄』、『你這樣子我才會講』,我們就是慢慢摸索,」陳宥安說,每個人需要輔助的程度、習慣的用語都不太一樣,例如有的需要老師握住整隻手掌才能打字,有的只要老師輕扶手肘即可。

即便挑戰重重,但老師們沒有放棄,邀請孩子在外打字的心理師到校服務,親自示範與孩子打字的過程,「我們看見孩子真的能流暢打字,知道這真的做得到,就有動力繼續下去,」陳宥安說。

令老師堅持的動力:如果成功,孩子的人生從此不同

他們不只和已經會的學生打字,更挖掘「可能可以」打字的學生,從零開始磨合,希望讓更多學生可以溝通。這需要更長的歷程,依陳宥安的經驗,「起碼需要一學期。」

這類特殊生不侷限是自閉兒,從外表看來他們就是「沒反應」、「無法表達」,老師只能觀察哪些孩子眼神透露的比外表表現的更多,例如老師說開冷氣、關窗戶,原本完全沒反應的學生突然看了窗戶一眼,就知道他有聽進去、知道窗戶在哪裡。老師們也會彼此討論,看學生在不同場合是否有類似反應,一旦發現學生「理解高於表達」,就會嘗試引導他打字。

「這階段我覺得是最難的,因為充滿太多未知。我們要相信他,就嘗試看看,大不了就是失敗,如果成功了,對孩子和他的家庭、人生會有很大的不同,」陳宥安說。

一開始,師生會先練習「渴不渴、餓不餓」等封閉式問題,此階段除了磨合不同程度的肢體與口語協助,也可能發生各樣狀況,例如有的學生肌肉張力不足,指點的精確度沒那麼高,會在兩個注音符號間游移,或打出讓人無法理解的內容。陳宥安說,這時千萬不能輕易放棄或否定孩子:「小孩是很容易退縮的,因為他的受挫經驗太多;不要否定他,我們就是不斷鼓勵。」

等到建立穩定的打字模式,就可進階開放式問題,持續幫助孩子表達;也可邀請重要他人,例如家長或手足,一起加入學習打字溝通的行列,因為溝通是一輩子的需求。

孩子透過有效溝通,終於能讓外界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的行為問題會減少,」陳宥安表示,以往學生不開心時,因為說不出來,很容易用鬧的,開始透過打字溝通表達想法後,就較少出現情緒行為,穩定度也有所提升。另外,像是小文等國文造詣優於同儕的特殊生,如果沒有打字溝通這方式,就表現不出專長,「能夠發揮他們的長才,他們內心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會覺得自己不是『沒有用的人』。」

特教老師學到的重要一課:不要低估孩子能力

這樣的歷程,不止拓寬學生的世界,也翻轉老師、家長的認知,原來孩子在充滿限制的外表底下,有著如此豐富、情感充沛的內心,渴望和外界溝通。

新聞來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006-%E3%80%8C%E6%88%91%E5%80%91%E4%B8%8D%E6%98%AF%E7%AC%A8%E8%9B%8B%EF%BC%81%E3%80%8D%E6%96%87%E5%B1%B1%E5%9C%8B%E4%B8%AD%E7%89%B9%E6%95%99%E5%B8%AB%E7%94%9F%E6%89%93%E5%AD%97%E6%BA%9D%E9%80%9A%EF%BC%8C%E8%A7%A3%E9%8E%96%E7%89%B9%E6%AE%8A%E7%94%9F%E8%B1%90%E5%AF%8C%E5%B0%8F%E5%AE%87%E5%A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