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過動兒動輒得咎

總是有一些小朋友,經常坐不住、話又多、上課不專心,是公認的搗蛋鬼或好動份子,這些小朋友有可能是俗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

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高淑芬指出,國外統計,過動兒發生率在百分之五至十之間;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佑佑則指出,台灣地區小二小三學童中,約有百分之七屬於過動兒,但許多沒有被診斷,即使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接受治療的比率不到二成。

高淑芬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早發性神經精神疾病,一出生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被發現,到目前為止,發病原因不明,但認為可能受遺傳等因素影響。

診斷必須結合多方面資料,包括父母、老師及孩子本身的紀錄、觀察,再由精神科或兒童心理科醫師的臨床診斷。

吳佑佑指出,並不是所有調皮的孩子都是過動兒,過動症的主要症狀,好動不是唯一,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健忘、心不在焉,功課經常寫不完等等,而孩子不是故意的,他真的無法控制自己。

高淑芬指出,不專心、過動和衝動是過動症的三個主要症狀,衝動指沒有耐心、搶答、插話、不喜歡排隊又好管閒事,情緒控制不好。

目前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兩者相輔相成。

高淑芬說,國內對過動症的治療普遍存有迷思,主要是排斥吃藥、認為孩子長大就會好,還有長輩會認為是「媽媽不會管」,才讓孩子吃藥來推卸責任。

事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不會影響孩子發病,還有孩子甚至對父母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高淑芬指出,近十年來國外追蹤發現,即使過動症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緩解,但不專心和衝動的症狀仍會持續。

近三分之二過動兒到了青春期,仍會出現相關症狀,此時課業壓力加重,功課做不完和學業退步的情況將更明顯,還可能出現焦慮、自卑或說謊、反抗、打架、曠課等行為,這些影響,甚至會持續到成人。

要父母接受外表正常的孩子必須每天吃藥,吳佑佑說,的確不容易,但她舉例「高血壓患者可以不吃藥嗎?」答案是可以,但就別問血壓怎麼會那麼高這種問題?

吳佑佑說明,治療過動兒,好動不是唯一的治療目標,還包括注意力集中、減少衝動,另外,低年級病童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服藥可幫助改善。

目前對過動症的治療藥物,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常有家長問:「已經過動了,還要給他興奮劑?」

高淑芬解釋,這或許最能解釋過動症不是心理問題,與管教也無關,因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以刺激大腦篩選,將腦中多餘的多巴胺排出,提升專注力。

另外,視患者狀況,有時也考慮別的藥物,如合併強迫症者,可能使用抗憂鬱劑、有焦慮症狀者,給予抗焦慮劑等。

過去中樞神經興奮劑多為短效藥物,每天服用三次,對於有健忘症狀的過動兒來說,經常會忘記服藥。

吳佑佑說,患者愈來愈大,也不希望同學看到自己服藥,所以服藥順從性也會愈來愈差。目前長效中樞神經興奮劑已經出現,藥物成分與短效藥物相同,但特殊劑型可使藥效緩慢釋放,持續十二小時,每天只要服藥一次。

不論是長效或短效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目前健保都已給付,服藥副作用包括胃口變差、腹痛、頭痛等。

吳佑佑說,管教雖與過動症發病方式無關,但會影響後續發展與預後,家長仍需費心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也需要社會及學校的支持。

若想了解更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資訊,可與赤子心教育基金會聯絡。

電話:(02)28345648、28356230

網址:http://www.adhd.org.tw

轉貼自【2004/09/13 聯合報】

(內容:【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