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輕忽的危機】當「憂鬱症」排山倒海而來

「突然間,我的世界沒有了陽光和空氣」,曾偉明說:「很清楚,我生病了」。

四十八歲的曾偉明對自己的描述是:「我是個MBA ,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算得上是個成功的生意人,經濟環境很好」,但是,他在八個多月前被診斷得了憂鬱症。

事情的導火線是母親突然被卡車撞死,然而,最重要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在處理車禍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那種毫無人性的態度,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生命』,但是,他們卻完全不帶感情……」。處理車禍及司法程序的人員的冷漠令曾偉明深深感到挫折。其實,在此之前,曾偉明的心情已經每下愈況,因為「台灣整個大環境愈來愈糟糕,不安的氣氛瀰漫」。處理母親後事的過程中,人性的冷漠又給他重重的一擊,曾偉明終於捱不下去,「憂鬱症像排山倒海一樣的來了」。

他一向自認是個理性的人,發現自己不對勁之後,他用一切方法去了解真相,「看了很多書,努力弄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基本上,曾偉明是個有知識且意志力很強的憂鬱症患者,他跟大部分被病情拖著走的人不太一樣,曾偉明有能力像個第三者,冷眼旁觀自己,他雖然不能讓自己很快地從憂鬱症中走出來,卻能夠用各種辦法「凍結」最痛苦的剎那;為了「救自己」,他做了三件事,一是什麼都不要去想,如果,碰到腦子又控制不住要想,他就讓自己一直不停地活動,拉著朋友唱KTV 、看電影等等,讓自己累到精疲力盡、倒頭就睡為止。

曾偉明為了讓自己好睡,經常花錢到大飯店什麼都不做,只求安安靜靜睡個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曾偉明說,畢竟他的經濟比較寬裕,但這也是想法改變了,願意放下一切。「生病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寬諒了一些,對人生,不再那麼奮不顧身」。他說,生病猶如走過死蔭幽谷,死過一回的他,此刻最大感觸是「如果有能力對人好一點,哪怕只有五分鐘,也要去做;對自己,也是一樣,要好一點」。

曾偉明的第二個治病理念是,發病時就「不要再自不量力投入會讓自己煩躁的地方」,不要給自己添麻煩,儘可能休息、靜一靜;第三,當然是去看醫生。一再表明自己使用的方法並不具普遍性的曾偉明說,因為做生意的關係,他經常台美大陸三地跑,生病之後也是三地醫生輪流看。「每個地方都看了七、八個醫生,擷取每個人的菁華」,因為他是一個用功且自覺很高的病人,把自己的病當作一個專案來深入研究,這一大堆醫生彷彿是他的各類顧問,其他病人未必適合這麼做。不過,曾偉明還是認為,憂鬱症的病人或者家屬應該要有多一點知識,事到臨頭才不會慌張、知道該怎麼辦,「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終究是自己」。

(全文轉錄自 2002.01.04 中國時報 彭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