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關懷不變

◎透過改名更易理解且更正向

2014年衛生福利部正式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即患者在思考與知覺上由於腦內功能運作異常而造成失調的狀況。思覺失調症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許多生理、遺傳、心理、及環境因素都可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可能的環境因素包括城市中成長、一些特定的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及孕期營養不良…等,遺傳因素包含許多常見以及罕見的基因突變。診斷思覺失調症主要透過觀察患者行為及聽取患者敘述的經歷,同時必須考慮個案的文化習慣以作診斷,通常是透過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5版(DSM-5)診斷。思覺失調症尚無客觀測量方法,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或「解離性人格疾患」,以往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同種症狀的想法常在公眾認知中出現。期盼透過更名後的宣導,一來使社會大眾對於此疾病有清楚正確的認識,扭轉以往的負面印象而有客觀的認知;二來幫助患者降低心理障礙而增進就醫意願與動機。

◎外在環境的重要性:關懷與支持

思覺失調屬輕型精神疾病的表面症狀,一般包括感情障礙(如焦慮、憂鬱等),思維障礙(如強迫觀念等),先兆期的症狀通常為焦慮、失眠、思想難以集中、多疑和社交退縮,病徵出現時,不代表他就同時失去思維認知、邏輯推理、自覺反省的能力,但這階段實是不明顯以致難以察覺,多半要到急性期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思覺失調的治療多以心理開導為主,建議多與信賴的朋輩及家人分享憂慮,可減低抑鬱,感到溫暖,從而不至於影響學習或者生活。

以今年54歲的林先生為例,在當兵那年因不適應軍中的生活,壓力過大而常出現幻覺、幻聽等症狀,就醫後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所幸有妹妹一路相陪,幫助他度過與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如今的他病情穩定,生活的一切功能良好,目前在學校擔任約聘僱人員,除了家人的陪伴,醫師的持續介入也是關鍵。

◎轉個念海闊天空:與思覺失調和平共處小秘訣

在累積多年與疾病共存的經驗後,林先生已練就了與疾病和平共處的六大秘訣,包括面對、藥物、抽離、靜心、回想和轉念。

「調適症狀的關鍵是轉念」林先生說,發病過程中,當色彩幻覺出現時,就把它視為人生的多彩多姿;聽覺敏感時就想像自己是電台DJ;有空間幻覺時,當作自己騰雲駕霧、翱翔天際;有奇異知覺時,就把它當成天賦異稟,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要轉念,才不會深陷在負面情緒的泥淖當中。

◎更名後所帶來的益處

在思覺失調症更名一周年後,相關的復健單位針對國內753位精神科醫師進行調查,超過8成的醫師同意更名後,更容易與病患、家屬溝通,且近7成的醫師也同意,確實有助於提升患者就診的意願與動機。

另一方面經由獲得控制的思覺失調患者的成功經驗,能夠鼓勵更多尚未治療的患者能積極勇敢地走出來接受治療,面對自己的疾病。同時也呼籲民眾多關心身旁個性內向、被動的家人與朋友,若能及早發現,也能防患於未然。

資料來源:

101創業大小事(2015)。思覺失調症 用愛陪伴。檢索日期:2017年10月5日。

取自:

https://www.101media.com.tw/content/uWyfKW9d5XuUh8JOmAQ7p6R1ZbTg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