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特教上的應用

我覺得對許多有障礙的學生來說,教導他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 們可以教導學生簡單數學概念及四則運算、圖形辨別等能力,讓學生能夠適應生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我想在教這些孩子的時候,多感官教學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必須先讓學生了解數的意義及順序的觀念。我們可以運用具體的物品 ,例如蘋果、積木、球等,學生一邊玩(觸),老師便藉此告訴他數字的概念(聽),並要他重複(說),例如:放幾顆蘋果,學生拿第一個蘋果時,老師就說“一”,要求學生跟著說“一”,第二個就說“二”,讓他在實際操作中學得數的概念。

有了基本數的概念,便可教學生:

(1)說出自己的年齡。

(2)時間的觀念:利用真實的時鐘,告訴他們長針、短針(長短及形狀辨識)及其意義,使其能用嘴巴描述及用手寫出現在的時刻,知道幾點該起床、上學、吃飯、放學、睡覺;還有上下學通車,也必需有時間的概念 才能準時搭車;甚者可以教兒童計算大約多久的時間可以從家裡走到車 站,才不致遲到;大約坐多久會到達目的地,可以提早準備下車。

(3)在日期方面:除了讓他們能正確說出幾月幾日星期幾之外,還要能區別昨天、今天、明天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用“實際操作”的方法(對視障的兒童尤其重要),建立學生 形狀、大小、長短、重量、容量等概念。

(1)學會形狀的辨識,可以讓他們知道鞋子有左右腳、手套有左右手,才不會穿錯,帽子也不會戴錯。

(2)學會容積概念,可以自己量米煮飯,或者做做布丁等小點心。在泡牛奶的時候可知道幾湯匙的奶粉需幾杯水。

(3)學會空間概念,知道東西南北上下前後等方位,可看得懂地圖比較不會迷路,就算迷路可以描述自己的方位,別人也可以找到他。有了位置的概念,對生活的適應也有幫助,例如:知道教室在那裡,就不會找不到
教室而無法上課。

另外還可以教導其“歸類”的概念,這樣在整理、打掃的時候就可以有條 理,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應該放在一起、放在那裡,平常就不會找不到東西,可養成整潔的習慣。

教導學生“製作圖表”,如作息時間表或者檢查表,列出明天該帶的東西 ,帶了就打ˇ,養成良好的習慣,家人也比較輕鬆。

教學生簡易的四則運算。四則運算非常大的功用是讓他們能運用金錢,如 買東西的時候正確付錢、找錢,還有平時管錢、記帳,增加他們自立的能力。 訓練此能力時,可以實際讓學生操作購買,經歷這樣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學得這項能力。如果真的無法學會四則運算的學生,或許我們可以教他們使用電子計算機來協助他們的生活。

以上所說都是利用數學如何讓學生能來適應生活,維持正常的作息,這樣 不但兒童自己會較有成就感,也可減少家人與老師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