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能復健的成效,已從過去學齡或學齡前兒童的身上展現,延伸到成人甚至六、七十歲的長輩。尤其是雙耳電子耳植入者。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聽力障礙分為先天遺傳與後天因素,後者多與工作環境噪音、老化相關,均以早期診斷並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為主要重點。
64歲的陳先生是一位公務員,48歲時因腦膜炎引發重度聽力損失而植入人工電子耳。雖然從聽不到汽車喇叭聲到可以聆聽蟲鳴鳥叫,但是無法辨識汽車喇叭的聲源,或是聽到鳥叫聲卻分不清鳥到底在哪個方向,一直是陳先生的遺憾。為了想要像一般人一樣用雙耳聆聽、聽得更清楚,不顧太太憂心反對,堅持植入第二耳電子耳。術後經過聽能復健老師嚴格的要求,效果超乎陳先生預期,不僅聽聲辨位功力大增,以前聽電話、吵雜環境溝通的困擾也都因此大大改善。陳先生說:「兩個電子耳真的比較好!」
利小弟弟出生時並未做新生兒聽力篩檢,直到6個月才因為吸塵器高分貝噪音都吵不醒,爺爺覺得不對勁帶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患有極重度聽力損失。一開始全家人都很難接受事實,戴上助聽器復健成效都相當有限,經過聽能復健老師的強烈建議:唯有電子耳才能真正幫助利小弟。2歲半植入第一耳人工電子耳之後,確實讓利小弟學習成效突飛猛進,進入小學第一年就當上模範生,去年再次植入對側耳的電子耳。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吳哲民醫師長期追蹤與研究雙側植入個案發現,噪音背景下雙側耳植入電子耳會比單側植入擁有更佳的言語辨識力及聲源定位能力,這也是現階段耳鼻喉科醫師極力支持第二耳電子耳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吳哲民醫師也指出,兩耳植入的時間間隔也是關鍵因素,間隔過久,術後的聽力品質可能相對遞減,但非絕對,仍建議儘速至醫院進行評估。
聽損者背後的復健之路其實相當艱辛。資深語言治療師王文惠老師表示,除了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則,配戴適合的輔具並不放棄聽能復建訓練,復健效果都是可以樂觀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