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情緒障礙,不是愈大愈不乖

當小時候的甜心娃兒開始甩門、打電動整晚、說煩死了、少管我,父母就已經夠傷心了。更傷心的是,這可能不是「正常」青少年該有行為,而是某種情緒障礙的警訊,「父母很容易忽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歐夫森說(MarkOlfson)。

 

約有半數的精神疾病好發在20歲之前,如精神分裂症好發在18~20歲、躁鬱症半數發作在20歲之前,還有精神官能症如強迫症、恐慌症、恐懼症也好發在16~18歲,三總精神部青少年兒童心智科主任葉啟斌解釋。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G.StanleyHall)稱青春期為「風暴與壓力期」,且此壓力遠勝於過去數百年。「今日大部份青春期的青少年所承擔的壓力是不健康的,」歐夫森教授說,而壓力可能來自申請一所好學校或是好工作。

憂鬱世代

憂鬱症雖然好發在25~35歲,但近年來憂鬱症颶風侵襲青少年。美國衛生與人力服務部家庭醫療預防組(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勇敢承認,美國有近200萬12~17歲青少年、約12個青少年就有一個受憂鬱症困擾,該組織建議不該僅針對高危險群,而應全面性篩檢憂鬱症。

美國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在發病前6個月會開始發出求救訊號,若無導引就醫,最終可能自殺。只是青少年憂鬱症是非典型症狀,和大人很不一樣,訊號很難辨認。

馬偕醫院精神科臧汝芬醫師解釋,成人憂鬱症常表現在情緒低落、人際關係退縮、身體懶懶的,但青少年憂鬱症的關鍵字卻是「irritability」:多刺、暴躁、難惹、過度敏感。像是為小事鑽牛角尖、發脾氣,言語上充滿挑釁,如抱怨爸媽沒有愛過他、小時候打過他等放大負面訊息,動作上甩門、丟東西等。

另一個明顯訊息反而出現在生理上,常喊頭痛、肚子痛。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王署君調查發現,半數每天慢性頭痛的青少年,曾被評估出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最多是憂鬱症。

且憂鬱青少年因為能量降低,注意力無法集中,成績也可能大幅退步。另外,也因為「惹不得」,在校人際關係受挫,遭受同學排擠,下一步就會拒學。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26期 
新聞來源:
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2759#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