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殺的自我傷害

輔導策略與重點

  • 紅燈【危機處理/立即處遇】

一、自傷行為的評量

完整的自傷行為評量是後續療育的第一步,除了將自傷行為和其他精神疾患症狀同時評量外,也必須瞭解自傷行為的功能。一般而言,自傷行為的評量點包括下列要點(羅湘敏、楊碧桃,2006):

      1. 進行詳細的心智狀態檢查,尤其要注意是否出現精神疾患癥狀、中毒、解離狀態、和認知功能等。
      2. 探詢自傷行為發生的開始年齡、頻率、持續多長時間、以及詢問學生最初、最後、最嚴重、和最典型的自傷行為。
      3. 排除掉任何符合社會文化所認可的自傷行為因素。
      4. 評量學生是否有自殺念頭、計畫、以及任何自殺的危險因素。
      5. 是否有醫療的後遺症或者是介入。
      6. 動機、情緒狀態、誘發該行為的事件和因素和行為發生的前因和後果的功能性分析。
      7. 學生是否希望能夠找到方法不要去做自我傷害行為?是否曾試著阻止自己做出自傷行為?是否曾成功的阻止過自己的自傷行為?是否會疼痛?
      8. 在從事自傷行為之前或當時,是否有服用非法藥物?
      9. 是否有家人有自傷行為?
      10. 因為自傷行為曾接受過那些治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二、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直接向學生信任的親人或朋友尋求協助,並也應向專業輔導資源尋求協助,專業輔導資源包括:

(一)學校資源:

      1. 輔導處的輔導業務承辦人、輔導老師、駐校心理師或特教老師。
      2. 到校專業團隊中的心理師。
      3. 縣內心理衛生諮詢中心

(二)校外資源:

      1. 醫療系統中具兒童青少年次專長的精神科醫師。
      2. 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張老師等。
      3. 董氏基金會。

三、表達同理給予支持

讓學生感受到關愛,並了解其並不孤單,您可採取以下方式:

(一)持續表示關心、支持與信心。

(二)良好的溝通技巧:

      1. 傾聽多於溝通,不批判,不要急著想要導正學生的想法。
      2. 預先告知可談話的時間,避免因時間而匆忙結束話題。
      3. 多使用第一人稱,如我們或我。
      4. 談話中讓學生感覺被了解,避免問「為什麼?」
      5. 避免講述太多自己的故事或經驗而模糊焦點。
      6. 避免告訴學生他遭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三)不要顯得震驚,這會使你和學生產生距離感。

(四)點燃希望、給予其他可能的選擇,但不要隨便給予保證。

(五)讓學生了解到此行為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六)持續評估自傷危險性與自傷行為的進展,包括傷口檢視,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重視的,必要時與相關醫療人員合作。

 四、彈性調整學校環境

藉由外界支持系統的建立,可改善學生需求滿足狀況,您可採取以下方式:

      1. 安排關懷小天使,改善人際模式。
      2. 情緒不穩時,提供校內彈性空間。
      3. 協助建立抒發情緒困擾的因應模式,強化成功經驗。
      4. 無法適應學習時,尋求學校特教資源服務。

五、作息與飲食調整

藉由生活環境的調整,可改善學生生理狀況,您可採取以下方式:

(一) 規律的日常作息與運動

      1. 安排正常規律作息(可訂好時間表或是功課表),讓學生有作息規律可尋。
      2. 安排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有到戶外曬太陽的機會。
      3. 培養適度的運動習慣(可在每天安排固定的運動時間),幫助肌肉與心情放鬆。

(二) 適當的飲食/膳食

經由營養師/專業醫護人員的評估建議,給予適當的飲食,幫助調整體內血清素濃度。

六、親師攜手共同合作

學生出現此問題行為時,需調整其生活場域,以降低其問題行為發生率,您可採取以下方式:

      1. 了解學生現狀,調整期望。
      2. 確保家中環境安全,避免輕易獲得危險工具。
      3. 注意學生在家行為表現及安全,避免獨處。
      4. 安排活動時間,固定作息,改善睡眠品質。
      5. 問題嚴重者,尋求醫療協助,並穩定服藥,進行藥物治療。

七、環境、前事控制策略

自傷行為的成因包括學生內在生理、心理和外在環境等因素,控制改變外在因素,您可採取以下方式(羅湘敏、楊碧桃,2006):

      1. 如在環境中安排學生可能參與互動的教學器材和活動,避免學生因缺乏刺激而尋求內在自我感官刺激的滿足。
      2. 採取感覺消弱或感覺改變策略,讓學生的自傷行為得不到原來的增強效果,而減少其自傷行為。
      3. 減少環境中危險物品和會誘發學生從事自傷行為的情境因素,如將拔毛癖個案的頭髮剪的很短,讓他無法拔頭髮。
      4. 如果學生的自傷行為有明顯的逃避目的,則可以調整學生要逃避的工作或活動的內容或方式。如簡化、減量、分成更小的步驟、或給與必要的協助等。

八、移除週遭危險物品

針對自傷行為而無自殺之可能性的學生,請您移除其週遭環境中危險物品,如刀械等。

九、制定安全計畫

當學生出現自殺徵兆時,您應立即採取以下方式:

(一)避免使學生獨處。

(二)移除學生週遭環境中危險物品,如刀械或藥物。

(三)降低學生接觸酒精毒品的機會。

(四)直接坦白地和學生討論自殺的想法,真誠告知學生您的憂慮。但討論自殺時「不要」做:

      1. 不做任何評斷,傾聽學生的痛苦、抑鬱或無助。
      2. 不要提供任何建議。
      3. 不要發誓保守秘密。
      4. 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或是錯。
      5. 不要增加學生罪惡感。
      6. 不要「自行」為學生找下來的理由,如不要說:「多為你的親人著想吧!」。
      7. 不要視學生在開玩笑。

(五)評估環境及前後事件,尋找壓力源。

(六)共同擬訂安全契約,內容可包括:

      1. 教導尋求支持,在情緒不穩時立即向誰求助。列為學生求助對象的老師,其不宜再處理其他自殺行為個案。
      2. 點燃學生希望感,讓學生列出他想活著的理由,延緩其自殺計畫,如安排想參加而尚未去的活動等。
      3. 列出替代自殺的其他策略,以降低焦慮,對抗自殺意念。
      4. 和學生討論緊急精神科治療的必要性。

(七)高危險期過後的持續追蹤輔導。

◎注意:

對學生的身體傷口和生命威脅應立即醫療處置,當自傷行為已危及其生命時,則將依教育部校園自我傷害危機處置標準化作業流程進行處置,請見附件一。

自傷行為常伴隨著精神性疾患,需進行詳細的心智狀態檢查,尤其要注意是否出現精神疾患癥狀、中毒、解離狀態、和認知功能等。故除行為輔導外,精神藥物的治療介入亦不可少。

  • 黃燈發現徵兆/鑑別診斷】

一、自殺危險程度量表

自殺危險程度量表,請見附件二。表量的目的旨在篩選出具有自殺危險性的學生,使老師能夠提高敏感度,早做預防。此份量表並不是判斷學生是否真的會去自殺,或是具有自殺企圖,而是評估該學生是否已達到懷疑他可能具有自殺意念或企圖的危險性。因此藉著此份量表的篩選,早點過濾出目前正處於身心不利狀態的學生,而後再藉著晤談及觀察,研判其自殺危險性,以能發揮自殺防治的效果(賴念華,民96)。

、觀察自殺線察

可透過您的觀察,察覺學生在行為上出現之線索,其線索整理如下:

(一)語言線索

      1. 直接說出。
      2. 出現在文字當中。
      3. 討論「死亡」。

(二)行為線索

1. 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1)動能減少:不想動、疲倦、社交退縮、少與朋友聯絡、或活動減少。
(2)睡眠型態改變與食慾改變。
(3)突然做出危險的行為。
(4)對自己外觀失去關注。
(5)失去原本的興趣。

2. 學校適應問題:

(1)成績大幅滑落,上課時打瞌睡,不再按時繳作業。
(2)突然發脾氣,引發較多的人際衝突。
(3)無法解釋有反覆的缺席或曠課。

3.放棄財產,如將心愛的東西分送給別人或丟棄、立下遺囑等。

4.濫用酒精、藥物。

(三)環境線索:

      1. 最近有重要的失落: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家庭發生大變動。
      2. 壓力狀況,如課業壓力、同儕人際關係、遭受霸凌等。

(四)其他線索:

      1. 家族中曾有自殺例子。
      2. 過往曾有自殺嘗試 。
      3. 傷痛事件的週年紀念日 。
      4. 精神官能或精神分裂症 。
      5. 嚴重的憂鬱症狀,及其是否自行停止用藥。其情緒改善時,需特別注意他是否仍有自殺念頭。
      6. 曾有不成功的藥物治療或最近曾遭肢體傷害
      7. 對生活危機之處理反應非常衝動。

◎注意:請您應相信自己直覺,察覺學生有自殺之可能性時,立即介入,避免遺憾發生。

  • 綠燈【事先預防/發展進程】

非自殺性的自我傷害最常開始於青少年早期且可能持續數年,在20~29歲達到高峰,然後下降。因此在進入青少年時期前,做好事前預防是很重要的。

一、實施生命教育

(一)協助學生體認生命意義及價值。
(二)教導正確的死亡概念。
(三)不要明白而清楚地教導自殺相關議題,特別是自殺各種方式。

二、增進學生問題處理能力

(一)協助學生發展解決問題之能力:

      1. 腦力激盪:帶領全班共同針對某一問題討論,以收「集思廣益」之效。
      2. 經驗分享:集合有類似困擾之同學,請他們提供自我因應的經驗做為參考。
      3. 個別晤談:與有困擾的學生進行個別晤談,幫助釐清問題所在,引導找出解決問題之策略。

 (二)協助學生面對壓力事件:

當發覺學生處於壓力狀態時,應即刻與其晤談、協助學生找出壓力來源,分析原因及找出問題之策略,並就他們正確因應的部分給予正向的肯定,以注入希望。

三、確實掌握班上學生狀況

常與班上每位同學做接觸,利用週記與學生作心靈的溝通。

四、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

良好的班級經營,避免校園霸凌。並願意傾聽,給予學生支持、關懷,與學生分享情緒,讓學生感受到被愛,覺得自己是特別的。

、提供支援的網路及相關資源

教導學生正視自己的情緒,在面對課業、人際、個人、生活等困擾時,如何尋求資源、如何向他人表達個人的需要,並讓學生明白求助的重要性。

請點選下載:非自殺的自我傷害(附錄)odt文件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