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精選書摘

◎書籍名稱: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ㄧ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

◎作者: 卡爾•薩頓(Carl Sutton)、雪莉兒•弗雷斯特(Cheryl Forrester)

◎書籍內容概述:

「不是不想說話,而就是說不出來!」,想必這是所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最真實的心聲吧!由於未被大眾普遍地正確理解而致使長期處在所謂孤僻、沒禮貌、不理人、與社會脫節等負面認知當中,使得這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信心。其實選擇性緘默症是導因於焦慮所造成的不能言語,再加上個人先天氣質與後天所處環境的影響而使症狀加劇,若未得改善,恐將隨時間而日益嚴重,甚至跟隨ㄧ生之久,唯有正確理解方能為這群孩子帶來希望。

選擇性緘默症是較為不易被察覺之病症,加之相關研究與鑑定醫治、心理諮商、語言治療以及特殊教育等支持資源亦較有限。而本書即是作者透過自身就是選擇性緘默症患者與其他數十位患者及其家長、老師、同儕、朋友與相關專業人員,分享生活中各方面如求學、就業、家庭與社會生活和人際互動等經歷,期望透過實例來幫助大家更清楚地認識選擇性緘默症患者,進而為大家建立起正確的認知,提供正確與之相處的方式,也為患者帶來自信與改善的契機。

◎重點摘要:

1.破除選擇性緘默症三大迷思:

a.只發生於小時候?

選擇性緘默症若未獲得良好改善,則會持續至成年期,並且更加嚴重,尤以持續至二十歲出頭左右最為嚴重。

b.只發生於學校?

選擇性緘默症之發生並不限於任何環境,不論是老師、同儕,還是其他任何

關係人,如祖父母、叔叔、阿姨等皆有使患者在面對時有說不出話來的狀況

發生。

c.曾發生過創傷經驗?

目前並無任何證據能夠指出這當中有因果關係,即使是在正常家庭也有類似症狀的孩子出現,社會大眾會有如此認知,乃由於長久以來緘默已被形塑為心靈創傷之必然結果。

2.客觀分析選擇性緘默症:

a.有緘默症狀不必然為選擇性緘默症,必須持續數月以上,並造成人際與生活之嚴重困難,方合選擇緘默之診斷判准。

b.緘默表現乃是對於引發焦慮之「刺激」所作出的「反應」,以藉此減緩焦慮。

c.緘默亦是本能的ㄧ種表現,是當孩子在心理或情緒遭受具威脅性之刺激(如分離)時,為減緩焦慮與不舒服的感受所作出的防衛機轉。

◇綜上所述,創傷經歷與緘默並無關係,緘默乃是由於孩子個人先天氣質的差異(如較易受具威脅性刺激的影響)與所遭遇之外在情境交互作用下所引發的反應。

3.作者經驗談:

a.只要在他人可聽到之範圍內,就感覺壓力大到無法開口。

b.過度敏感,ㄧ開口就感到極為困難,緊張到害怕好像自己的事都會被知道似的。

c.害怕一開口說話時所經歷的壓力,而且感覺一次比一次嚴重。

d.當自己所依附之對象(如妻子、女兒)與其相關之人(如朋友、女婿)一起出現時也會造成無法說話的情形。

e.持續對與自己所依附對象有關係的人無法說話,連同對依附對象也無法說話,使緘默症狀日益擴大與加深。

f.「悄悄融入」治療技巧的運用:後來藉由朗讀故事書給母親聽,漸進地減緩說話時所引發的焦慮,最後恢復與母親的正常說話。

◇即使是一般的孩子,在面臨生活中重大事件(如搬家、轉學)時,都會造成很大的不安與焦慮了,如果又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不能言語的狀況將更為嚴重,即使是轉換到另一個更好、更友善的環境也是一樣。所以要幫助這些孩子最主要是要減緩其焦慮,使其能自信、自然地說出話來。

資料來源: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17)。為什麼孩子不說話?破除「選擇性緘默症」的迷思與三大刻板印象。檢索日期: 2017年10月30日。

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594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