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以及妥瑞氏症兩者皆是歸類在情緒行為障礙,係指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顯著異常,嚴重影響學校適應者;其障礙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這兩種症狀,常讓家長、教師以及患者本身帶來巨大的困擾,往往就醫的結果就是服用藥物,但其實依靠藥物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這篇將要介紹新興的行為療法。
1.療法的先後順序影響成效
研究中指出:「先接受行為治療的孩子跟先接受藥物治療的孩子相比,前者的行為治療效果較好,而後者則較難發揮行為治療的作用。」
2.行為療法的好處
行為療法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當前教育環境較多採用正向行為支持。簡單來說,此療法是透過徹底分析需改善的行為之原因,透過專業團隊的共同擬定計畫及介入,讓學生不僅改善問題行為,更全面性的提升其自我概念、社交技巧…等,達到預防性及教育性的目的。採用行為療法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服用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與依賴性,同時亦可節省藥物的成本。而透過非藥物所帶來的改善也會比較穩定,可以說是養成好習慣便能長久地維持。
3.行為療法所運用之技術
運用在ADHD及妥瑞氏症上的行為療法,是不盡相同的。
在ADHD的行為療法上最常使用的是行為改變技術的行為獎勵制度,當孩子表現出符合要求的行為時,像是上課認真聽講達到ㄧ定時間就給與增強,例如:讚美之社會性增強、集代幣點數、小零食之原級增強物或是讓他做喜歡的事;另外在不當行為的改善方面則較常使用消弱法的運用,當孩子出現哭鬧、大叫…等想引人注意的行為時,就故意不要去理會他,使行為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逐漸地使其行為減少與消除;但若有安全上的顧慮,就不要使用消弱技術,例如:自傷行為、偷竊。
妥瑞氏症則是採用認知訓練,讓患者練習在發作前察覺到前兆,即時地以一個反向的動作來取代原本會顯得怪異的抽搐動作,像是妥瑞症發作時會有頭部往後仰的動作,此時當患者感覺到將要發作時,就可以先把頭部往前傾,看起來就像是在沉思ㄧ般,既可矯正不當動作,更能增進信心。
資料來源:
曾多聞(親子天下/2016)。過動症療法新發現:行為治療先行 有助改善兒童過動。
檢索日期: 2017年10月24日。